以生態環境“含金量”提升發展“含綠量”
- 時間:2025-04-18
- 來源:云南日報
- 瀏覽:5
近日,“昆明藍”再次刷屏社交平臺。2024年昆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排名第一的消息被廣大網友和市民點贊。
放眼全省,2024年,全省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連續多年超過98%,細顆粒物濃度下降至每立方米20.5微克、較2015年降低6.8%,空氣質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天藍、地綠、水清,環境優美、生態宜居成為旅居云南的鮮明標識和亮麗生態名片。云南正不斷以生態環境“含金量”提升發展“含綠量”。
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新成效
我省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發展和保護成效不斷提升。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和10個標志性戰役,集中力量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經過努力,全省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連續8年超過98%,持續位居全國前列。2024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持續保持穩中向好,全省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99.1%。與2015年相比,2024年,全省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提高了31.3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降低了16.4個百分點。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100%達標,確保“一江清水出云南”。滇池、星云湖摘掉劣Ⅴ類“帽子”,瀘沽湖(云南部分)、赤水河(昭通段)、獨龍江被評為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七彩云南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詩和遠方”。
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科學合理構建生態安全格局是實現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生態安全的重要空間戰略。
我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準確把握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和任務舉措,立足云南省情定位,不斷完善符合云南實際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堅決筑牢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
截至目前,全省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1.3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9.61%,不斷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亞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貢山、哀牢山4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和西雙版納、昆明2個國家植物園候選園納入國家總體布局,劃建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333處。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有序推進,累計建成國際重要濕地5個、國家重要濕地3個,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4000余座,實施草原生態修復治理1283萬畝,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113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5.25%、森林蓄積量達21.44億立方米,均位居全國前列。
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生態安全體系,我省健全生物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全省90%的典型生態系統和85%的重點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拯救和保存了大批珍稀物種和瀕危物種資源。通過開展與周邊國家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跨境大氣污染防治、跨界水污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等交流合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生態安全風險,為國家生態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堅持帶污染的錢再多也不賺、帶污染的項目再大也不要,我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三大經濟”,持續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積極拓寬“兩山”轉化路徑,讓綠水青山更好造福人民。
農業方面,持續打響高原特色農業品牌,推廣綠色高效栽培、養殖技術,加強有機產品、綠色食品認證,讓綠色云品成為云南農業的金名片。
工業方面,用好綠色電力王牌,大力發展“綠電+先進制造業”,推動“新三樣”加快延鏈補鏈;著力推進鋼鐵、石化、有色、建材等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一批低碳園區、零碳園區。
服務業方面,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擦亮云南旅游金字招牌,把握旅游發展新趨勢,開發不同需求的食住行、康體居、醫養學等產品和業態,努力把旅居業態培育成“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樣板。在社會層面,倡導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開展綠色生活系列創建,建設一批生態教育和體驗基地,開發生態文化產品品牌,講好七彩云南的美麗故事。(記者 胡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