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縣:工業提質蓄勢騰飛 先進制造攀高向新
- 時間:2025-04-03
- 來源:云南日報
- 瀏覽:40
3月19日,嵩明縣楊林經開區與沃太能源簽約總投資51.39億元的10GWh儲能系統集成項目,從洽談到落地僅用20天,刷新“嵩明速度”;北汽藍谷能源西南電池服務中心于近日正式投產,嵩明縣新能源汽車配套產業鏈邁入高速發展階段;云南(嵩明)高原特色農副產品智慧冷鏈產業園已完成鋼筋加工場地硬化、施工主便道硬化等建設工作,2026年投運后將形成完整冷鏈產業鏈,助力嵩明申報省級骨干冷鏈物流基地。3月25日,《嵩明縣機床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發布,明確“百億級機床產業集群”目標;《嵩明縣大抓產業、主攻工業、助力實體經濟三年跨越發展十條措施(2025—2027年)》同步實施,為產業升級提供政策保障……一系列動作,彰顯嵩明以政策賦能、項目攻堅、產業聚鏈,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堅定決心。
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
作為昆明市現代制造業基地和產城融合示范區,嵩明縣近年來以楊林經開區為主戰場,打出“工業強縣”組合拳,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2024年,全縣生產總值超過21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達15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5%,引進產業項目95個,實際到位內資47.09億元、外資4959萬美元,分別增長1.41%和380%。全縣規上工業企業總數躍升至171戶,躍居全省第一位,其中新增企業53戶中47戶為“小升規”、11戶為新建投產。
亮眼數據的背后,是嵩明縣實施精準橫縱聯動,源頭招引靠前;精準動態摸排,建庫培育靠前;精準對標需求,助企服務靠前“三精準三靠前”推動創新發展的積極行動。該縣針對不同企業采取不同策略,分門別類、精準發力,持續落實各類扶持政策。先后建立“一企一策”“一戶一圖”企業培育機制,全年爭取工業技改、數字化轉型等資金1.23億元,惠及企業60余戶,19戶企業獲省第一批貸款貼息支持。營商環境“輕嵩辦”品牌,實現1491項審批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100%,創新“政府+銀行+商會+企業”模式,設立產業發展扶持資金,解決企業用工、用能等難題。
作為工業主陣地,楊林經開區已形成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綠色食品、綠色能源四大產業集群。其中,機床產業集聚效應凸顯,通用昆明機床、龍馬控股等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34戶企業協同發展,五軸數控鏜銑床市場占有率全國領先。汽車及零部件領域依托北汽、東風云汽、雄鑫汽車三大整車資質企業和云內機械等零部件企業及其他配套企業正加速向新能源轉型,2024年整車產量達1.1萬輛,汽車產業產值超過16億元。
在綠色食品領域,伊利乳業、康師傅等14戶規上企業年產值超42億元;綠色能源領域引進天合光能、華國科技、國巢光伏等光伏產業上下游企業24戶,其中光伏支架產能超過100萬噸,成為云南省最大的光伏支架生產基地。此外,智能家居、五金模具等行業已經形成專門產業園區。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年,嵩明縣將持續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培育方面下大力氣,著力培育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同步推進綠色食品、綠色能源產業加快發展。
“公司于2023年搬到楊林經開區,得到了嵩明縣及園區的大力支持,發展勢頭良好,今年訂單已經排到9月,訂單充足。”通用技術集團昆明機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鶴介紹,《嵩明縣機床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的發布讓他倍感振奮,公司將搶抓發展機遇,利用好嵩明縣各項助企政策,加大技術創新,加快二期項目建設,建設一個現代化廠房,引進更多高精設備,助力楊林經開區機床產業集群發展。
目前,嵩明縣已規劃機床產業園8831畝,已建成5535畝。下一步,將依托現有產業基礎,深化“強鏈補鏈、聚鏈成群、創新驅動、外向拓展”四大路徑,著力推進產業實現零配件分散生產向光機加工轉變,光機加工向整機制造轉變,整機制造向數控化、AI化發展轉變,為昆明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提供裝備支撐,全面打響“買機床、到楊林”的品牌口號。同時,將深化與東風集團合作,加快導入5款新能源中重卡車型,推動老廠搬遷與產能釋放;加快鋒本、鑫超達等汽車配套項目建設,推動江鈴汽車地塊“騰籠換鳥”,大力招引一批有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配套企業,為滇中汽車產業園發展注入新活力;建設中汽研高原測試平臺,探索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檢測互認,搶占跨境市場先機。力爭2025年整車生產達2萬輛以上,汽車及零部件產值達29億元以上。
此外,嵩明縣還謀劃實施兩個“飛地園區”項目。其中,磨憨“飛地園區”將建設集倉儲物流、外貿服務、生產包裝、進口加工等于一體的標準化廠房,著力打造成為楊林經開區面向東南亞的重要外貿服務平臺;磨丁“飛地園區”將著力構建“主要承載地+協同發展地”的產業布局,促進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與嵩明縣資源互補、產業合作、經濟協調發展,助推更多園區企業開拓南亞東南亞市場。(云南日報 記者龍舟)